【聯合報記者許韶芹/專題報導】

台灣投資人買基金,常會陷入「冠軍基金」、「明星經理人」迷思,不過所謂「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在資金流動迅速的股票市場今天的績效王,很可能變成明天的最後一名,你還迷信「第一名」嗎?

美國羅素投資集團曾調查123名美國股市基金經理人,2000年名列前25%的經理人有31位,其中有22人的績效表現能夠在接下來的一年,持續排名在前四分之一,到了2005年僅有2名經理人還留在排行榜上。

操盤高手 不敵時勢

台股基金也有類似情況。2003-2007這五年,每年度基金冠軍王的隔年名次,幾乎都是一落千丈。拿2005年冠軍保德信店頭來說,那年該基金經理人很早就發現茂迪這檔飆股,又沉得住氣,從年初抱到年尾,結果該年績效超過1倍,羨煞所有經理人。

不過風水輪流轉,隔年該基金跌到49名,而今年店頭市場更跌得七葷八素,顯示經理人再怎麼會挖掘飆股,還是不敵時勢所趨。

債券天王 承認誤判

「巨星級」的明星經理人,也有看錯市場的紀錄。例如美國「債券天王」葛羅斯,不僅看錯過去兩年美國聯準會的利率走勢;2002年年底,他還認為2003年股市會繼續重挫,沒想到情況相反,那年全球股市開始走多頭,搞得葛羅斯很沒面子,只好出面認錯,承認自己誤判情勢。

投信業者說,明星經理人多半有自己的選股哲學、擅長的產業類別,且「忍功」一流,不隨著資金隨波逐流。不過,現在全球資金流動的速度越來越快,匯市、股市詭譎難測,當市場資金轉到經理人手上持股時,基金就宛如吃了大力丸猛漲,但資金炒完撤離後,績效就有如洩了氣的皮球。

注重研究團隊培養

現在經理人操盤也不像過去單純,除了要看產業供需面、企業基本面外,還得考量國際股市、油價、美國聯準會動向、市場利率等方向,各種因素錯綜複雜,已超越個別經理人的判斷範圍。不少投信會利用培養研究團隊方式,取代挖角明星經理人,期透過團隊研究力量,為投資人創造好績效。

國內投信發行海外基金,又特別依賴背後的研究資源。你想想,一間本土中、小型投信,如果要發行一檔新興市場基金,怎麼可能有能力派經理人到東歐勘查礦坑,到巴西看油田供給量,當然都要仰賴合作的國外顧問團隊建議。如華南永昌最近募集「神農水資源」基金,就聘請國外第一檔發行農業基金的德意志資產為顧問。

有某位國內新興市場基金的經理人就笑說,自己是躲在辦公室裡,看外電報導還有外資券商報告選股,績效卻不一定比較差,還是有經理人只看書面報告,就能操出好成績。

2007/12/13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lvin8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