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個『拾穗』大家一定都看過,一開始我也覺得還好!反正這些名畫都是給有錢人收藏用的,我們網路上看看照片就好,但是就在我看了下則新聞後,我突然感興趣了!

原來以前的人也這麼會裝模作樣,唯有真正反應現況的,才能大紅大紫。我跟我同事Pluto一起看到這則新聞,他問我知不知道拾穗的時空背景,如果不知道你去看畫有什麼意思,當下真的是覺得自己的藝術素養大概只有幼稚園程度,在他為我解釋過後我更想去一探『拾穗』的究竟,雖然我很懷疑我能看出什麼,但前兩天畫過油畫經驗我可以感受到真正難的還不只是反應時空背景,純熟的技術與獨到的表現方法也應當是米勒得以留名的關鍵。

最後,我同事還嗆了我一聲,你這該死的自然組,這我高中就知道的故事,你都這麼大了還不知道,看來回嗆他的唯一方法就是親眼目睹了!5/9~5/31 找一天來去看看正牌的『拾穗』。

布列東,召喚拾穗者,1859,油畫,83.5 x 110cm,奧塞美術館

布列東,召喚拾穗者,1859,油畫,83.5 x 110cm,奧塞美術館

更新日期:2008/05/31 16:00 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這兩幅畫也是『拾穗』耶,原來米勒展有三幅『拾穗』!」由國立歷史博物館等主辦的「驚艷米勒─田園之美畫展」開展後第一個周日人潮洶湧,眼尖的觀眾像發現新大陸般在展場「挖寶」。

無視陰雨綿綿,熱情的觀眾昨天撐傘排隊,人龍綿延將近三百公尺。下午四時許,史博館外「八方位」樂團現場即興演奏,現場high翻天,四千餘名觀眾昨天在史博館,盡享米勒帶來的藝術饗宴。

對一般人來說,「拾穗」等於是米勒的代名詞,沒想到「驚艷米勒」展竟同時有三幅以「拾穗」為主題的畫,觀眾驚艷不已。其中,艾杜安「香柏杜安的拾穗者」和米勒的「拾穗」在同一年誕生,布荷東「拾穗者之歸」稍後出現,三幅「拾穗」的命運卻大不同。

惡毒的藝評家,當年批評米勒的「拾穗」畫的是「衣不蔽體的稻草人」,卻將布荷東「拾穗者之歸」畫中正前方、頭頂著麥綑的拾穗女譽為「農村女神」。

法國沙龍展藝評帝耶高冷嘲熱諷寫道,畫家在處理卑微主題的時候,不一定要以「呈現世間醜態」的畫法來顧影自憐。當年的藝評家一致認為布荷東筆下的鄉村,美好到「可以媲美眾神居住的奧林帕斯山;他所畫的農家女個個花容月貌,好似古希臘的女神下凡」。不像米勒畫的是飽經風霜、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的村婦。

「拾穗者之歸」既獲得眾人一致好評,還榮獲法國沙龍展一等獎章,當時的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更自費買下此畫。

艾杜安「香柏杜安的拾穗者」以一字排開的微小人物,凸顯拾穗者在變幻莫測的天色下搶救自己辛苦所得而更顯渺小,也博得沙龍展觀眾及藝評家的一致好評,立刻就被當時的帝國博物館蒐購。

反觀米勒的「拾穗」當年貶多於褒,既沒得過獎也沒被官方購藏,直到四十多年後,它的地位才獲肯定。現在的研究者則認為,像布荷東這樣刻意把田園生活理想化,他筆下的農民也就無法與米勒所刻畫飽經風霜的頑強「無視於時間流逝的永恆感」相比擬了。

米勒展在三個月展覽期間每天開放,主辦單位呼籲民眾,盡量利用非假日或是周二至周日下午六時以後的夜間時段欣賞名畫,享受更多樂趣。




拾穗 Les Gleanuses Salon (The Gleaners)
作者:米勒 Millet

年份:1857

畫作: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尺寸:83.5 x 111 cm

藏處:法國巴黎羅浮宮 Musee du Louvre, Paris
拾穗 Les Gleanuses Salon (The Gleaners)

米勒.尚.法蘭西斯瓦(1814-1875)Millet Jean Francois為法國畫家。
在其繪畫生涯中,於1865 、1868年分獲國家一級勳章。並於1874年受官方政府
委託裝飾萬神殿之聖堂,但在工作未開始之前與世長辭,遺留大量作品於世。

米勒之繪畫風格歷經浪漫主義及古典主義洗禮。在晚期時將農民安排於風景畫中,
使他獲致成功。這類作品已成為農民生活通俗意像。然而他所畫的農民,
其不朽的特質對梵谷及秀拉有很深的影響。

1857年創作的拾穗,充分將農民農忙的景致呈現出來。在畫面中,冷調、
金黃的光線賦予人物一種崇高的意像,也賦予農民形象一種英雄史詩般的角色。

晚禱 The Angelus
作者:米勒 Millet

年份:1857-59

畫作: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尺寸:55 x 66 cm

藏處:法國巴黎奧塞美術館 Musee d`Orsay,
Paris
晚禱 The Angelus

米勒在當時是巴比崇 (Barbizon) 派的畫家,強調把畫架帶到室外去,
在大自然中寫生。他將在大自然寫生的經驗,又加上了農民生活景像的題材。
寫實的技巧,自然主義的美感,使得米勒的作品成了農民生活最具代表性的意像。
其作品「播種的人」對畫家梵谷也有影響。

其作品晚禱,雖然是以描繪自然外貌為出發點,但是畫面中二位主角的舉動,
在畫家的筆下,彷佛在頌揚大自然給予人類的恩賜。
充滿著與現今社會不同的寧靜氣氛。


牧羊女與羊群 Shepherdess with her flock
牧羊女與羊群 Shepherdess with her flock
作者:米勒 Millet

年份:1864

畫作: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尺寸:81 x 101 cm

藏處:法國巴黎奧塞美術館 Musee d`Orsay, Paris
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的「牧羊女與羊群」雖然不能夠歸為人物肖像,
但是,由畫中的牧羊女卻可以看出時代和藝術風格的演進。

「牧羊女與羊群」其實融合了「拾穗」和「晚鐘」的長處:低頭祈禱、
感謝上蒼賜予她工作機會的牧羊女,和其他畫作同樣都包涵著農民單純的心
與虔誠的宗教情懷。

牧羊女站在落日餘暉裡,雖然因為逆光,臉部和身體比周圍的景色、
羊群都要昏暗一些,但是,米勒流暢沈靜的色彩,把因為生活壓力而不得不微微
傴僂的牧羊女身軀,描繪得像是一座矗立在大地上的雕像,讓人們很難不多看幾眼;
儘管她的衣衫襤褸,神情也很疲憊,但在米勒眼中,她和其他的農民都是
「日復一日勞動,來養育這偉大民族、來締造這美麗國家」的英雄,
有一種平凡的詩情畫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lvin8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