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如何干預匯市?
關於什麼是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有一個較為正式的定義。80年代初,美元對所有歐洲國家的貨幣匯率都呈升勢,圍繞著工業國家要不要對外匯
市場進行干預,1982年6月的凡爾賽工業國家高峰會議決定成立一個由官方經濟學家組成的“外匯干預工作小組”,專門研究外匯市場干預問題。1983年,
該小組發表了“工作組報告”(又稱“傑根森報告”),其中對干預外匯市場的狹義定義是:“貨幣當局在外匯市場上的任何外匯買賣,以影響本國貨幣的匯率”,
其途徑可以是用外匯儲備、中央銀行之間凋撥,或官方借貸等。
其實,要真正認清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的實質和效果,還必須認清這種干預對該國貨幣供應及政策的影響。因此,在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的手段上,可以分為不
改變現有貨幣政策的干預(stehlized intervention,又稱“消毒的干預”)和改變現有貨幣政策的干預(nonsterilized
intervention,又稱“不消毒的干預”)。所謂不改變政策的干預是指中央銀行認為外匯價格的劇烈波動或偏離長期均衡是一種短期現象,希望在不改
變現有貨幣供應量的條件下,改變現有的外匯價格。換言之,一般認為利率變化是匯率變化的關鍵,而中央銀行試圖不改變國內的利率而改變本國貨幣的匯率。中央
銀行在進行這種干預時可採取雙管齊下的手段:
(1)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買進或賣出外匯時,同時在國內債券市場上賣出或買進債券,從而使匯率變而利率不變化。例如,外匯市場上美元對日元的匯價大幅度
下跌,日本中央根行想採取支持美元的政策,它可以在外匯市場上買美元拋日元。由於大量買進美元拋出日元,美元成為它的儲備貨幣,而市場上日元流量增加,使
日本貨幣供應量上升,而利率呈下降趨勢。為了抵消外匯買賣對國內利率的影響,日本中央銀行可在國內債券市場上拋債券,使市場上的日元流通量減少,利率下降
的趨勢因此而抵消。需要指出的是,國內債券和國際債券的相互替代性越差,中央銀行不改變政策的干預就越有效果,否則就沒有效果。
(2)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通過查詢匯率變化情況、發表聲明等,影響匯率的變化,達到干預的效果,它被稱為干預外匯市場的“信號效應”。中央銀
行這樣做是希望外匯市場能得到這樣的信號: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將要發生變化,或者說預期中的匯率將有變化等等。一般來說,外匯市場在初次接受這些信號後總
會作出反應。但是,如果中央銀行經常靠“信號效應”來干預市場,而這些信號又不全是真的,就會在市場上起到“狼來了”的效果。
所消改變政策的外匯市場干預實際上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一種轉變,它是指中央銀行指接在外匯市場買賣外匯,而聽任國內貨幣供應量和利率朝有利於
達到干預目標的力向變化。這種干預方式一般來說非常有效,代價是國內既定的貨幣政策會受到影響,是中央銀行看到本國貨幣的匯率長期偏離均衡價格時才願意采
取的。
判斷中央銀行的干預是否有效,並不是看中央銀行干預的次數多少和所用的金額大小。從中央銀行干預外匯的歷史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兩個結論。
第一,如果外匯市場異常劇烈的波動是因為資訊效益差、突發事件、人為投機等因素引起的,而出於這些因素對外匯行市的扭曲經常是短期的,那麼,中央根行的干預會十分有效,或者說,中央銀行的直接干預至少可能使這種短期的扭曲提前結束。
第二,如果一國貨幣的匯率長期偏高偏低是由該國的宏觀經濟水準、利率和政府貨幣政策決定的,那麼,中央銀行的干預從長期來看是無效的。而中央銀
行之所以堅持進行干預,主要是可能達到以下兩個目的:首先,中央銀行的干預可緩和本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的跌勢或升勢,這樣可避免外匯市場的劇烈波動對國內
宏觀經濟發展的過分衝擊。其次,中央銀行的干預在短期內常常會有明顯的效果。其原因是外匯市場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消化這種突然出現的政府干預。這給中央跟行
一定的時間來重新考慮其貨幣政策或外匯政策,從而作出適當的調整。
Copyright 2006 福匯亞洲教育部《威力學堂》
留言列表